这个年代还有人写博客吗 | 网络时代的“乡愁”

可能是来自前社交网络时代的“乡愁”,我对博客一直有一种怜惜感。有时候看到仍在运营的个人博客(哪怕最新一篇已经是三年前),总还是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。虽然我中学时代的博客早就荒废(以前大学时候一度还能访问,如今歪酷早已不知所踪),但每过那么几年,总还是冒出这个想法:要不再把博客架起来吧?有时候还可以写点东西。

有点写作冲动又识时务者大约早都去开公众号了。我妈几年前就曾将“战友的女儿”的个人公众号发来让我欣赏,我也在朋友圈瞥见过大学同学更新不多但打理细致的个人号。但不理会这波时代的潮流,在2018年还在写博客的这个决定,对我来说再容易不过了。微信公众号缺乏博客于我最核心的吸引力:网络世界互联之下的偶然性。如今恐怕已浩如沧海的公号文章,像是一声声被封锁在微信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尖叫,不打开微信、不获得直接链接,你永远听不到半点动静。对于自己的网络存在能在不知何年何月谁掉落的兔子洞里有被瞥见、被点击的机会,我总还是心存侥幸,即使这侥幸,恐怕也不过是上文说过的”乡愁“。

这种乡愁还体现在另外一点,那就是总认为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要有一些分别。像微信、FaceBook这种几乎“实名制”社交的网站/服务,总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不适感。可能在我心里,还是有一种对网络浪漫化的想法,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是日常生活以外的广阔世界,这种广阔,不是类似“你小学同学今天去欧洲在朋友圈写了篇小作文”或“你忘记删掉的前男友突然发了在夏威夷的婚礼照片”这种依然以我们每一个个体为主轴、单纯在时间、空间跨度上的拉长,而是一种完全探出个人目所能及的世界之外的可能性。

2018年还在滔滔不绝、煞有介事地论述“网络世界”的人,自然是不合时宜、不赶趟的。不过这段暮气昭昭的论述,偏立在网络一隅,如果能被人找到这里、读到这里,也是证明了我那点乡愁存在的合理性吧。

订阅博客更新

新文章发布后会自动投递到您的邮箱

I promise I will not spam you.